第224章 光绪再亲政(1/2)
时间,还不到凌晨5点,还没到天亮的时候,东华门下马碑外,却已经停了一排的龙旗荣耀轿车,虽然天气寒冷,但司机们依然很规矩地站在轿车外面,随时听候主人的吩咐。
轿车里坐着的都是四品以上,准备参加乾清宫叫大起的朝臣们。
性格稍显孤僻的,或者想独自思考问题的,就坐在自己的轿车里,吹着暖烘烘的空调,慢慢等待。
喜欢说话的,就串到关系要好的朋友车里,小聊几句。
“你说陛下再次亲政,会不会再次发生变故?”朝臣A问。
“说不准啊!太后老佛爷的心思,是你我能揣度的吗?”朝臣b遥头说道。
“那陛下呢?突然乾清宫叫大起,会不会有什么重大的决定要说呢?”朝臣A又问。
“这个也不好讲啊!陛下难得重新亲政,肯定需要时刻揣摩太后的心思,应该以稳健为主吧!”朝臣b谨慎地说道。
朝臣A没有再问,朝臣b也没有再说话,两人就这么坐在车里,各思各事。
慈禧太后好好的,为什么突然要还政给陛下?突如其来的变化,让很多人措手不及,包括袁世凯本人。袁世凯此时独自一人坐在自己的轿车里,他在思考陛下亲政后,朝廷会有什么变化,北洋一系应该如何应对。不知道为什么,他突然有了一种很不好的预感,具体是什么,他自己也说不清楚。
也不光是袁世凯心情忐忑,其他朝臣们也都或多或少心事重重,就连光绪皇帝自己也内心矛盾。
此时光绪皇帝已经坐在了御书房里,面前摆着笔墨纸砚,他却完全没有动笔的意思。他想起了自己十八岁那年,也就是光绪十五年(1889年),那是自己第一次亲政。十八岁,自己脑子里只有书本上的那点东西,其实什么都不懂。后来受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蛊惑,在光绪二十四年六月(1898年)实行变法,不足百日,变法失败,自己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。
“那时候自己好傻啊!真的好傻!”光绪无声地笑了,却把心里话说出来了。
再后来,发生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事件,自己跟着慈禧逃往陕西,回来后不知道为什么,居然没有继续囚禁自己,只是加强的监视,还换上了年荣做自己的近身太监,贴身监视。光绪一直觉得很奇怪,觉得这很有可能是慈禧的什么阴谋,所以他一直很小心,非常小心,从不作为,坚决不作为,过一天算一天。
其实,不仅光绪自己奇怪,最初戈辉也十分奇怪,慈禧为什么没有继续囚禁光绪,百思不得其解,最后戈辉认为,很有可能是自己横空出世,产生的蝴蝶效应。
昨天,在长春宫光绪和慈禧太后聊了很久,直到听完《新闻联播》才离开。光绪了解到,慈禧确实是真心的,确实想把权力归还给光绪。她让光绪不要多想,以后不论光绪做出什么样的决定,哪怕是把康有为和梁启超叫回来重新变法,她都不会干涉。
慈禧最后告诉光绪:“过几天,我就去朝阳,我要亲眼看着,戈辉能把朝阳变成什么样子。”
这可把光绪吓到了,太后要去朝阳,听那意思,还要留在朝阳,这也太……光绪都不知道说什么好。从大清入关到现在,还从未有过先例。
“就这么定了,固守着老祖宗那一套,事实已经证明是守错啦!”慈禧很严肃地告诉光绪:“时代变了,你不主动改变,就会被别人改变。”慈禧无奈地叹气道:“我老了,变也没用了,也很难改变,只能看着你们改变,能变成什么样,看你自己的造化了。”说完,朝光绪摆手,示意他可以走了。
此时再次回想起昨晚那些话,光绪又陷入了新的沉思之中。如今自己再次亲政了,又能做些什么呢?自己能给这个朝廷带来什么改变呢?在朝阳的时候,醇亲王载沣私下里告诉他的一句话:“欲强皇室,必掌兵权。”这是载沣出访德国的时候,德皇威廉二世的亲弟弟,威廉享利亲王告诉载沣的一句话。为了这句话,光绪昨晚想了一夜,到底要不要那么做?一旦做了,会有什么后果?朝局会不会乱?光绪很矛盾。
“陛下,时辰到了,该上朝了,文武百官都在乾清宫外候着了。”声音略显尖利,此时说话的已经不再是年荣了。说话的太监名叫元福(历史上并无此人),是光绪在回乾清宫的路上,遇到的打扫处的太监。当时正在被打扫处的管事批评,光绪看着小太监很顺眼,于是就叫到身边,让他做了近身太监。
年荣昨天就被慈禧太后留下了,慈禧让光绪自己再选一个总管太监,光绪明白慈禧太后的用意。于是在回乾清宫的路上,随便找了一个小太监,留在身边听招唤。
听到小元福的提醒,光绪收回思绪,轻叹一声:“走吧!”
在光绪一脚踏进乾清宫正殿的时候,突然想到了慈禧太后说的话:“你不主动改变,就会被别人改变。”内心中的矛盾一扫而空,眼前一片明朗。
光绪座在正大光明匾下的御座上,内心澄明,眸光深邃,脑子里反复回想着“你不主动改变,就会被别人改变。欲强皇室,必掌兵权”。
光绪的脸上,渐渐地绽放出自信的笑容,不管以前是什么样子,我现在还是皇帝,我说的话,不管政令能达多远,起码在这个朝廷上,还是算数的。
“陛下……”元福不是总管太监,他没资格喊“升朝”,所以他不得不提醒皇帝陛下。
“叫升朝”光绪可没有那么多想法。
“升——朝——”皇帝发话,元福没再犹豫,直接开喊。
随着元福的一声喊,两名太监同时拉开乾清宫正门,有资格进殿的朝臣们,开始按照品阶次序快步走进乾清宫正殿站好。
“拜”随着元福的口令,文武百官同时跪拜,标准的公式化礼仪,大家做得毫无瑕疵。
“众卿平身”光绪的声音中气实足,朝臣们都能听得出皇帝志得意满的心情。能够再次亲政,换了谁都会非常高兴吧!
“谢陛下!”朝臣们齐声回应,然后起身站好。
光绪居高临下俯视着群臣,却并不说话,就这么俯视着,耐心观察着每一个人的表情。
众朝臣也不主动奏事,就站在那里等着皇上开口,有些朝臣低着头,用心观察金砖的缝隙,会不会有什么东西爬出来。
良久之后,光绪开口说话了:“众卿可有事奏报?”
袁世凯犹豫了一下,走出班列,躬身说道:“臣,袁世凯有事奏报。”
“讲”光绪很干脆,一副自信满满地样子。
“目前,北洋六镇总兵力共计7.5万人,每一镇辖1.25万人,每镇辖两协,每协辖两标,每标辖三营,这样一个镇直接指挥12个营,相比以前的编制要进步许多,但是和东北禁卫军1.5万人的标准师相比,还略显不足。额……”说到这里,袁世凯觉得很有必要解释一下:“臣,指的是人数上略显不足,武器配置,不敢与东北禁卫军相提并论。”
光绪并不插言,他在等着袁世凯的下文。他没想到,袁世凯的奏报是关于北洋军的,这正合他意,所以他很有耐心地听着。
“这两天,东北禁卫军在奉天,与日军激烈交火,昨天还消灭了日军的骑兵第一旅团,击毙中将旅团长。”语声微顿,袁世凯继续说道:“臣在想,如果是我北洋军与日军对战,能否保持不败?”顿了顿,袁世凯自己直接给出答案:“不能,我们甚至连一天都无法坚持。”
光绪虽然没有去看过北洋常备军,但他相信,北洋常备军绝不是日军的对手。
“所以,臣,想扩军,再增加两镇,总兵力增加到10万人。”袁世凯直接说出了结论。
“准了”袁世凯的话音刚落,光绪直接同意了。
袁世凯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,谢主隆恩就更没想起来,他愣在那里,不知说什么好。
“袁中堂,您该谢恩了。”太监元福提醒袁世凯。
袁世凯瞬间反应过来,如梦初醒,慌忙躬身,谢主隆恩。
光绪饶有兴趣地看了袁世凯一会儿,他想起了当年袁世凯背叛他,在兵变的前夜,向慈禧太后告密的事情。中南海瀛台的幽禁时光,是他此生都无法忘记的。光绪的目光,看得袁世凯浑身发毛,陛下为什么这样看着我,是我哪里做的不对吗?。
“从光绪二十一年,你在小站练兵,到现在有十年了吧!”光绪终于开口说话了。
“回陛下,有十年了。”袁世凯小心地回答。
“北洋常备军能有今天的规模,袁卿劳苦功高啊!”光绪夸奖道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