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9章 国子监改革(1/2)
灵儿点了点头:“对,每月光是首饰这方面,便有一万多两银子的收入,其中卖得最好的并不是金银,而是木簪子。
我让咱们庄园中的工匠磨出簪子,每次都要新奇一些,将这些簪子放到首饰店里售卖,因为价格便宜所以卖出去许多。
但这价格便宜只是和金银相比,如果和外面街边小贩售卖的木簪子,贵了百倍不止!”
王远微微有些惊讶,脸上露出赞许之色:“如此甚好,这医馆便是一个平台,不管用来做什么那肯定是亏不了的!
不过那条商业街中的店铺,你可以分与朝中一些大员的家眷,每月抽取一部分收益。
那些贵妇们愿意过来,更主要的就是为了帮各自丈夫结交人脉,如果没了高品阶官员的家眷,此处也会沦为平凡的!”
灵儿想到这些日子,他打理医馆的时候,几乎将京城所有官员的家眷都认识了个遍,立刻就意识到这医馆的重要性。
“我知晓了!”
王远见到灵儿知道了,也不再继续多嘴,而是提到了另一个问题:
“这一管内皆是官员的家眷,安全问题尤为需要注意,更重要的就是切不可让任何男子进入。”
“放心吧,我安排了可靠的婆子看守后院,闲杂人等一概进不去。而且医馆里的女医们也都尽心尽力,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。”
王远的父亲也在一旁插话道:“这医馆做的都是积德行善之事,邻里之间都夸赞呢。”
自家父亲明显是理会错了意思,但王远也没有解释的打算,就这般误会的也挺好!
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,围绕着医馆的话题展开讨论,温馨的氛围愈发浓厚。
而后王远也没有再提任何工作的事情了,而是好好享受起家的温暖。
历经数月的奔波劳顿后,身心也逐渐放松了下来!
~~~~
随后的几天,王远接连前往了裕王府、翰林院、户部……
在王远回京的第六天,赏功的圣旨总算是下来了。
升从四品国子监祭酒……
虽然从正五品户部郎中,升到从四品国子监祭酒,只升了一个级别。但是这一步却是天差地别。
不说其他的,就说官服的颜色。正五品的时候还是青袍,但到了从四品就变成了绯袍。
再有就是身份地位方面的差别了,从前王远多是凭借着圣卷,也就是嘉靖亲自召见,所以才能进入玉熙宫开小朝会。
但现在王远凭借自己的官职,就可以去了。
至于其他的,那就是可以独自管着一个衙门,而且还是国子监这种地方!
接了圣旨之后,王远第一时间便前往了皇宫,谢恩!
这个步骤,通常都是领圣旨之人的惯例,五品以下的小官没资格来皇宫外道谢,通常都是原地向北谢恩就行。
而五品以上的官员,通常也是在皇宫外谢恩。
当然,也有圣眷浓厚之人,比如王远,可以直接来到嘉靖面前谢恩!
……
玉熙宫。
王远谢恩完毕之后,并没有离开,而是被嘉靖留了下来。
“爱卿如今为国子监祭酒,可曾想好该如何做?”
王远听后沉思了起来。
昨天晚上他师父才带来师祖的原话,本来嘉靖的想法是让他担任正四品顺天府府丞,也就是顺天府的二把手。
因为顺天府管的乃是天子脚下,也就是京师的行政,所以顺天府府尹这个位置,一般都是由外戚或者皇家之人担任。
当然这些人并不管实事,只是需要一个皇帝亲近之人,把持着这个位置罢了。
所以嘉靖给的这个府丞,其实也就是顺天府的实际负责人了。
不过他师祖拒绝了,并且给他安排了从四品国子监祭酒的位置。
不过王远并不怨恨徐介,将他的品阶调低了一级,反而十分高兴。
王远自然是知道,嘉靖给他安排顺天府府丞是做什么的?
无非是看中王远捞钱的能力,想要他在这个位置上,多弄些钱财。
但是这家师祖安排的国子监祭酒,可大为不同。
国子监祭酒虽不像翰林院掌院那般清贵,但国子监可是中央官学,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。
翰林院每年招多少人?
撑死了也就二十来人,但国子监呢?
足足有上千人之多。
每年考上的进士就有数十人,还有许多举人在这里镀金之后,外放为县令或教谕。
而以大明这种尊师重道的古代来说,只要在国子监待的时间够长,真的可以讲是桃李遍天下。
而且和普通教书育人的老师不同,自己的桃李可都是官员,最小的可能都是教喻了。
而且王远还有一个不一样的想法,那就是一直支持自己的泰州学派。虽然在民间的声望很大,但在官场上影响力却并不大。
如果自己能在国子监,到时候将泰州学派拉进来之后,说不定也能弄个以自己为首的东林党。
……
思虑不停的翻涌,王远也清楚了嘉靖这般问题的核心。
并不是问他如何为国效力,而是问他能否在国子监祭酒,这个位置上捞钱!
想到这里,王远不由的笑。最高学府的一把手,还有着推荐官员的权利,这还不好赚钱吗?
王远第一个想法便是学区房。
就比如清华北大开了学区房,只要有这地方的房产,就可以直接入学。
这地方的房价还不得吹上天,恐怕人家便是砸锅卖铁,也想买房了。
王远甚至都能想到,各地的大商人挥舞着钞票,前来前来买房的场景了。
思考到这里,王远自信的看向嘉靖说道:
“陛下,今时国子监已不复太祖朝荣光,弊病丛生。
其一,生源混杂。
捐纳之制盛行,富户子弟以财货换取监生资格,此辈无心向学,唯图仕途捷径,致使学风日下。
昔日国子监选拔严格,所收皆为饱学之士,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治国安邦的抱负而来。
如今却鱼龙混杂,那些通过捐纳进入的子弟,整日只知享乐,不思进取,将国子监原本浓厚的学习氛围破坏得一干二净,实乃本末倒置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