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女生小说 > 大明权臣:从嘉靖朝科举开始 > 第325章 尘埃落尽

第325章 尘埃落尽(2/2)

目录

严嵩这二十多年的首辅可不是白当,简直可以说是深入人心,现在尘埃落尽,竟还有些怅然若失!

就在徐阶两人还愣住的时候,严嵩已经反应了过来,拜倒在地,将乌纱帽取了下来:

“草民严嵩领旨谢恩!”

~~~~~

嘉靖四十一年,正月十七。

随着严嵩一封告老还乡的奏书,掌控朝廷二十余年的严党,正式宣布落幕了。

无数官员或是为了报仇或是为了撇开关系,还等不及严嵩离开京师,便开始纷纷弹劾起来。

一时间严党便如那过街的老鼠一般,人人喊打。

次日,宫内又传出一封圣旨。

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

朕御极以来,赖文武臣工殚精竭虑,共维国祚。严嵩父子历事二十余年,严嵩以青词供奉,严世蕃佐理机务,曾有微劳于朕躬。

然严世蕃目无法纪,贪墨横行,结党营私,致朝纲紊坏,民怨沸腾。

虽念严嵩耄耋之年,效命多年,然“父为子隐”,终难掩其失察之咎。

今特降恩旨:

严世蕃削籍为民,免其死罪,谪戍琼州(今海南),永不叙用;其家产籍没入官,子孙不得应试出仕。

鄢懋卿、罗龙文等严党核心,朋比为奸,鱼肉百姓,着即斩首,悬首九门。阖族流放云贵烟瘴之地,永世不得回京。

以此效尤。

其余依附严党之外围官吏,若能痛改前非,概不追究;倘有怙恶不悛者,一经查实,必从重论处。

朕非不念旧勋,实乃社稷为重。尔等当知,国法无私,天威难测。

自今往后,各宜奉公守法,毋蹈覆辙。

布告天下,咸使闻知。

钦此。”

这封圣旨引起的波澜,足足一个多月还未平息。至于其影响,甚至能长达数年之久。

正月严党在京的官员全部被羁押,二月的时候,大明各地严党之人,也陆续被押送京师。

一时间天下读书人奔走相告,仿佛即将迎来新天地一般!

………

三月初八。

自从严党倒台后,这已经是王远第六次入宫面试了。

这种次数,甚至比接任首辅的徐阶更胜一筹。

而王远之所以这么勤快的往皇宫里跑,自然是因为要与嘉靖商议,改革盐税的事情。

怪不得总有人说打工人难受呢!

嘉靖这个老板最是难以伺候!

什么条件都不提,每次王远将自己详细的改革措施弄出来后,嘉靖都是一言不发!

偶尔说些有的没的!

这段时间,可真是让王远挠破了头皮。

哪里不符合您老的心意?你倒是说出来呀。既不指出来,又不同意,真就是要盲猜呀!

更可怕的是,嘉靖每天都要修道,王远在他身边汇报的时间有限。

王远这段时间,还真要好好感谢上辈子的阅读理解。熟悉嘉靖之后,盲猜也能有大半的正确。

比如:

嘉靖要是说:“云从龙,风从虎。”

这是什么意思?

那就要结合当时的情况分析了,当时王远说的是,新制定官职名称的事情。

王远当时直接就是,用现代的一些称呼,简单易懂:盐务司、盐税司、监管司……

结合上下文,那嘉靖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白了:

敲打王远,要遵从取名的规则,遵循传统的等级秩序!

………

叹了口气,王远紧了紧手上,改的第六次奏折。跟在黄景身后,踏入了玉熙宫。

果不其然,今日嘉靖和以往一样。

嘉靖身着道袍,手持《黄庭经》,正凝视丹炉中翻涌的汞焰。

也不知这丹炉是嘉靖从哪搞来的?竟然放在了这个大殿里。

每次王远汇报的时候,都能闻到一股极为刺鼻的气味。偏偏王远还不能表现出来,非得露出享受的模样。

好在这些日子来的勤,大殿里也有他的一个凳子。

王远坐在绣凳上,一边强忍鼻子的不适,一边将自己新改的奏折念了出来。

殿内龙涎香与硫磺味交织,安静的只能听见火炉中的咕噜声。

就在这个时候,嘉靖用着一个长柄金色的丹勺,搅动着丹炉中的液体,偶尔传出触碰内壁的响声。

“‘云开巫峡千峰出,路转巴江一字流’……王爱卿可知,这巫山十二峰为何总被云雾锁着?”

突然听到声音,王远没时间惊讶,立刻开始思考起来。

这是在暗喻盐税改革,需突破层层阻力。难道是在说时机未到?还是在说要让自己当刀子?突破这层层阻力。

有了猜测,王远试探性的说道:

“陛下圣喻深远,臣以为云雾虽蔽日,终有消散之时。”

这句话就比较模糊,嘉靖怎么想的,那这句话也有一个对应的回答。

如果嘉靖说的是时机未到,那王远的话回答的就是:我有时间,可以能慢慢等待。

而如果嘉靖说的是想让自己当刀子,那王远对应的回答就是:陛下无需担心,微臣愿意做这把刀,云雾终究会散开。

无论怎么样,先把差事弄到手再说。有句话不是说的很好: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!

只要没有闹出不好的事情,随便宣传宣传就是功劳了!难不成嘉靖还能责怪有功之臣?

嘉靖也不知是否听懂了,将丹勺掷入炉中,火星迸溅。又幽幽地说道:

“‘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’——这长江水若涨过了堤,船帆扯得太满,会怎样?”

这是暗示盐税触动既得利益,恐引发动荡!

明白了,在联合上一句话,嘉靖的意思很明显。他又开始担心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,担心引起动荡。

以嘉靖现在这种甩锅的态度,到时候若真有了动荡,他恐怕是第一个丢出去送死的了。

王远的冷汗刷的一下就出来了,这黑锅太大他扛不住啊,好在嘉靖没有直接命令,那就是还有谈的空间。

思考了一下,王远便来了个以退为进:

“臣当再详查利弊,缓图更张。”

你说的对,我觉得还应该慎重思考,不如这件事情过些年再说吧!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