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4章 返回京师(1/2)
徐渭听到齐大柱还有幻想,徐渭也是不由得头疼,冷哼一声说道:
“你没错?莫非必须等你有了错,朝廷才能处置你?海知县先前救你之时,你难道有错吗?还不是要被当众处死?
你到如今还看不明白吗?此次朝廷要杀你,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,只是因为那严阁老抹不开面子,随便找了个人泄愤罢了。
而且他说不定还是想通过你,从而牵连海知县。海知县之前可是救过你呢,你难道要恩将仇报?”
齐大柱听后沉默了下来,可能他一开始看不明白。但后面听了徐渭的分析,以及自己的思索,也是很快就反应了过来。
此刻听到,甚至有可能牵连到自己的救命恩人海瑞,更是不再多言了。
“唉~既然事已至此,多说什么也是无益。未来什么招安之类的事情我也不懂,但是我想知道我们的家人,可会受到牵连?”
徐渭目光一闪,有些惊喜的说道:“既然你想明白了那就好,至于你们的家人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,毕竟你们可是以阵亡的名义离开的。
而且朝中还有王钦差护佑着,严阁老他们再是怎么样,也没办法对你们的家人如何?
而且过了这阵子风头,你们也可以回家看看家人,甚至可以将家人接到海外,和我们一同居住。”
齐大柱最后再看了一眼河水,扭头便向着来时的路走去:“咱们走吧,去看看你们找的岛屿如何!”
………
岸边,除了齐大柱这一伙人,同样还有另一伙人看着船队离开的方向,怔怔出神。
其中一个身着白衣,略为年长的少女轻声开口:“师妹,船队也走远了,咱们回去吧。”
听见呼唤,另一个身穿青色长裙的少女也是回过神来。不过她却并没有回话,而是低着头,脸上没有任何表情。
“师妹,蓉儿师妹…咱们回去吧!”
没错,这两人正是回春堂的蓉姐儿和孙美玲。
容姐儿被再次呼唤,也是终于抬起了头。不过这一抬起头,孙美玲便注意到,蓉姐儿早已经泪流满面。
“师…师姐,我…我没事了,咱们回去吧。”
孙美玲见状叹了口气,犹豫了半晌,随后说道:
“师妹,我知你的想法,王钦差已经邀请我和我母亲前往京师,你若是还有想法,那便和我一同前去吧。”
蓉姐儿听后愣住了,后面的话都没听见,只听见第一句话。立刻就失神的问道:
“为…为什么?他为什么邀请你们去京师?我怎的不知道这个事情……”
孙美玲并不想继续打击蓉姐儿了,但也没找到什么好的借口,所以只得修饰了一番说道:
“额…是王钦差的弟弟与我两情相悦,前段时间京师那边就来信了,说是同意这门婚事。
本来他们是要来我们家这边求婚的,但我家的情况你也知晓。
王钦差就说,他先借一笔钱给我们母子俩。我们双方合资,在京师开一处医馆,专门治疗妇科病和妇人产子的事宜。
到时候他们直接在京师提亲便可以了,这样也省得来回奔波。
我和我母亲也想好了,既然这里无我们的容身之处,那便换个去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过些时候我们便要离开,这几天我正准备和咱们医馆的师姑、师姐妹们商议,看看哪些人愿意和我们一同前往京师!
师妹你也是拜在我母亲门下,不知你是打算和我们一同前往京师,还是直接回家?”
“我去!”蓉姐儿眼神亮了起来,也不迟疑立刻说道,但也感觉出不妥,立马就开始解释:
“咳咳,我是说我的医术还不到家,现在便回乡算怎么回事?我还是跟着师傅再学几年,等出师了再回乡吧。”
孙美玲听后笑了起来,握住了蓉姐儿的手,大步向着回春坊的方向走去:
“好,那你也回去收拾收拾东西,过些日子我们便要离开了!估计很长时间都不会回来!”
~~~~~
嘉靖三十九年的京师,一整个冬季只是稀稀拉拉的下了些小雪,当时还打死了钦天监的监正周云逸。
而今年嘉靖四十年却恰恰相反,冬至(十一月十三日)前十天,京师便突然下起了大雪。
这大雪对于农业来说,自然是天大的祥瑞,但是却让漕运衙门的人慌了神。
京杭大运河可只有一条。
每年运往京师的最后一批漕粮漕银,尤其是供应皇宫里的贡品,都得抓紧时间,在这几天抢运完成,否则河道一旦结了冰,便失误了天大的差事。
因此这一天运河通州这一段,满河都是船,竟造成了拥堵的现象。
大雪漫天的飞舞,这条船到那条船,不过两三丈远便只得瞧见对方的轮廓。
这大家伙都抢着水深的河道,着急往前走,于是到处都是呵斥叫骂声!
其中有两个船队都是官差,拦了好大一片河面,正用着长棍打了起来。
“真是瞎了你的狗眼,我们这是户部南直隶司押漕粮的船,我们的路你也敢不让?”
“我看你才是瞎了狗眼!老子这是工部的船,装的是皇宫里修建大殿的材料,这你也敢和我争?
若是误了陛下的大事,小心你的脑袋,还不给老子把路让开!”
这条船上的人,气焰明显更为嚣张,便是丝毫不惧的抄起长棍胡乱的戳捅着。
除了这一处争斗之外,风雪朦胧间,还传来了其他船只的争斗声。
突然!
河面上响起了剧烈的炮火声,大雪虽然浓厚,但还是能瞧见好大一团的火光,在河面上闪亮着。
紧接着,放冲炮的那个团队上,又响起了打鼓和敲锣声!
这番动静,立刻让河道上其余船都安静了下来。
这些船只虽然都在叫骂和互相殴打,但从没有敢主动开炮的存在。
不过这一看过去很快众人都愣住了,因为来的船队不仅船只很多,而且船只也很大。
随着这船队的靠近,船上的灯笼隐隐约约还是可以看见:“浙江钦差”、“王”、“翰林院修撰”的名号。
这是奉旨南巡的钦差大人,王老爷的船队来了!争吵的官船,自觉或不自觉的,都开始向河道两旁避让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