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仙侠修真 > 民俗修真,从收服田园犬开始 > 第177章 177.师出同门

第177章 177.师出同门(2/2)

目录

闾靖道:“林太守那边,没有任何动作,恐怕还不知道。”

“消息不透风的话,目前为止,也只有无常卫和我们知道。”

印炫明追问道:“那无常卫为何给李安年下白纸缉捕?”

闾靖回复道:“还是闵厉轩的死。”

印炫明杵着拐杖坐下,“那南鸢郡主也知道。”

“郡主为了一个闵厉轩,去杀李安年,这不符合南鸢郡主的行事作风。他不会为了闵厉得罪于我,更不会为了闵厉轩去杀李安年,顶多也只是要个说法。”印炫明沉思了片刻,杵着拐杖道:“此事另有隐情。”

“都司,那郡主不知道?”闾靖试探性问道。

印炫明道:“不管郡主知道还是不知道,你立刻见郡主,我们要确定郡主的想法,免得收拾无常卫的时候,得罪了郡主。”

闾靖疑惑道:“都司,反正我们要收拾无常卫,我这去见郡主,那不是多此一举吗?再说了,南鸢郡主也不会见我。”

印炫明不由一笑,“都指挥使同知,朝廷从二品武官,官位还小吗?”

“都司,这不是官阶的问题。”闾靖连忙解释道:“都司,你也知道,南鸢郡主一向不待见南江州的文官和武官,只待见司天监的神官。”

印炫明笑道:“那我亲自去,郡主会待见我。”

闾靖急忙拱手道:“都司,还是末将去吧,免得师父被郡主折了面子。”

“你呀。”印炫明杵着拐杖离开衙门大堂,边走边道:“郡主会见我。”

广下郡,郡主府。

虞南鸢正在给鸟喂食,贴身丫鬟走了进来,“郡主,都指挥使司的印大人求见。”

“印大人?”虞南鸢愣了一下,放下手中的小盅道:“先把人请到客堂。”

“是。”丫鬟转身离开。

而郡主府的外厅之中,印炫明和闾靖凳子也没有一个,两人站在原地,闾靖苦涩道:“都司,我们在这干等吗?郡主府的丫鬟也太不懂礼数了,凳子也不给,茶也不备,让我们干站着。”

“都司,刚才那么丫鬟都去那么久了,还没有回来,我看是吃个闭门羹了。”

印炫明笑道:“郡主府是王族的地盘,我们能先进来就不错了。这说明南鸢郡主还是平易近人,没有让我们站在大街上等。”

此时,丫鬟走了出来,“印大人,里面请。”

闾靖难以置信,郡主真的会见都司吗?!

印炫明转身道:“你在此等候。”

“末将遵命。”闾靖看着印炫明跟着丫鬟离开后,又扭头看向站在旁边的丫鬟,“姑娘,你能给我找张凳子和一杯茶吗?”

丫鬟恭敬道:“大人,没有郡主的命令,不能。”

闾靖不满道:“我堂堂都指挥使同知,朝廷从二品大员,境界筑基一段,茶……”

丫鬟恭敬道:“大人想坐的话可以去旁边的石头上歇脚。”

闾靖道:“我……”

丫鬟又道:“这里是郡主府,大人与王族比如何?”

“行行行,我去坐石头。”闾靖提刀走到向放在路边的一块石头坐下,看向丫鬟道:“姑娘,给杯茶吧。都司大人都去进见郡主了,郡主肯定会赏我杯茶。”

“大人稍等,我去请示一下。”

闾靖看着丫鬟离开的背影摇了摇头,“一杯茶还请示,王族的规矩还真是多……”

印炫明走到客堂后等了片刻才看到虞南鸢带着丫鬟走了出来,他连忙起身道:“下官参见郡主。”

“印大人,免礼,请座。”虞南鸢率先入座。

“谢郡主。”

虞南鸢知道印炫明与李安年之间的关系,不出所料的话,印炫明今日来找自己,多半是为了无常卫给李安年下白纸缉捕的事情而来。

她笑着问道:“印大人,我们有十年未见了吧?”

印炫明先拱手行礼,“郡主记忆犹新呐,当年我回武当山看望师父他老人家,有幸与郡主有过一面之缘。转眼弹指一挥间,十年过去了,郡主也从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,变成了一位博学多才的佳人。”

虞南鸢笑道:“时间过得是真快。”

“是啊,岁月不饶人。”印炫明杵着拐杖感叹。

虞南鸢问道:“印大人突然拜访,肯定不是来找我叙旧吧?”

“郡主慧眼如炬,一语中的。”印炫明奉承了一句,道:“郡主,醉香楼掌柜闵厉轩的死,下官深表遗憾。郡主,看在下官的三分薄面上……虽然我已不是道门子弟,但我们也算是道承同门,你就高抬贵手,别为难李安年了。”

虞南鸢疑惑道:“印大人此言何意?”

闻听此言,印炫明更加确定了心中的答案,郡主并不知道无常卫用闵厉轩之死给李安年下白纸缉捕,“郡主,恕下官直言相告。”

虞南鸢仪态端庄道:“但说无妨。”

“无常卫用闵厉轩之死给李安年下了白纸缉捕,今晚就会去抓人。”印炫明苦笑,“下官还以为是……”

虞南鸢正色道:“闵厉轩的生辰八字我差人找到了,他不是被李安年所杀,无常卫给李安年下白纸缉捕,跟我没关系。”

说着,虞南鸢让丫鬟给印炫明了一张纸条,“上面就是闵厉轩的生辰八字,你可以去算命。印大人,这也能足以证明无常卫在胡作非为。”

印炫明起身行礼,“郡主,恕在下官眼劣,那就多谢郡主了。”

虞南鸢道:“我相信印大人会给李大人一个公道,即使身处都司之位,也不会纵容任何人滥用朝廷职权。”

告辞之后,印炫明手拿纸条回忆着郡主的最后一句话,“这话别有深意,郡主也想帮李安年。”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