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小说 >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> 第三百四十张 庞太师的原型

第三百四十张 庞太师的原型(2/2)

目录

狄青面对韩琦的贬低却不敢反驳半句,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手下被削掉脑袋。

而此事也让武将的地位更加低落,只要是个文官,无论品级高低,都敢随意羞辱狄青。

公元1052年,狄青被升任为枢密副使。而他刚刚升职不久,一位名叫侬智高的少数民族首领又突然反叛,结果宋朝的守军节节败退,平叛将领也因轻敌而战败阵亡。

狄青于是再次出马,将擅自行动以及木屋法纪者就地正法,成功遏制了军队的散漫之气,并且制定出了针对性的战斗计划。最终狄青成功平定了叛乱。

宋仁宗听说之后大喜过望,直接把狄青提升为枢密使,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。狄青至此彻底逆袭为最高军事官员。可是坐上如此高位的狄青并不舒坦。

他在上任之前因为突然有事,并未按照原定的时间到达,结果按照规矩,列队欢迎的文官下属当街大骂他是“赤佬”。

“赤佬”也是宋代人们对军人的一个称呼,好比现在对一个不喜欢的人的称呼。而这些官员居然当街辱骂自己的上司,可见当时的武将在那个重文轻武的年代,其身份已经低微到了什么程度?

而且历史向来都由文官把持,狄青的升任对文官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,很有可能破坏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,所以这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绝不容忍,开始想尽办法挤兑狄青,让他知难而退,主动下台。

可是大丈夫能屈能伸,狄青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。

但是他却没能躲过谣言这把利箭。于是关于狄青的各种奇怪的言论传遍了整个京城。

有人说他的看家狗的头上长了两根犄角,还有人说他家中起火又自动熄灭,等等谣言在一时间铺天盖地

。而吃瓜群众因为崇拜狄青,便以这些谣言继续深化。虽说百姓对狄青并无恶意,但是这些谣言却被一些文官加以利用。

因为五代乱世的朱温也曾家中失火,火光也是自动熄灭,结果不久之后朱温就发动叛乱成了皇帝。

所以作为反对狄青的头号人物,文彦博强烈要求宋仁宗罢掉狄青

。可是仁宗没有狄青犯错的实际证据,认为这样对待功臣有失公平,所以并不打算将其撤掉。文彦博随即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,但得君勤,所以有陈桥之变。”

他以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为例,再加上士兵和百姓非常支持狄青,便把狄青打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。所以这句话有着十足的分量,可谓是杀人诛心。

我们知道任何一位皇帝对于造反一事都很敏感,宋仁宗其实也不例外。所以宋仁宗最终决定把狄青调到地方为官。

狄青没想到自己忠心耿耿,换来的却是如此待遇,于是找到文彦博讨要说法,可是文彦博仅仅回答6字:“一直如此,别无他因。”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吓坏了狄青。然后狄青立刻起身去往陈州任职。

但是朝廷并不放心,每个月都要派出使者调查。狄青也因此惶惶不可终日,最终于半年之后去世。

史书记载他是面部毒疮发作,但在别人看来,他是活活冤死。

【真实历史上是否存在庞太师,谁才是他的历史原型?#历史#历史人物#小知识】

他是影视剧中的大型反派铁面包拯的一大死敌,虽然他在真实的历史之中并不存在,却是两位重量级人物的真实写照。那么庞太师的历史原型到底是谁?其中究竟反映了哪些历史故事?

庞太师庞吉是影视剧《三侠五义》以及《少年包青天》中的最大反派。他结党专权,控制科考,克扣赈粮,中饱私囊。

在生活方面,也是作风腐化,极度奢靡,并且多次陷害包拯于死地。可是有关宋朝的所有史料并无提及这个人物。

也就是说,影视剧中的庞太师基本是虚构而来。我们知道很多小说中的人物设定并不存在于历史,但也确实拥有历史原型。只是这些原型经过作者的改编,将原本的人物创作成了另外一种形象。

又或者把多个人物的特质加以结合,设定出一个全新的角色。总而言之,多少存在着一些关联。

而庞太师很可能就是结合了北宋时期的庞籍和张尧佐两位人物。

首先来看庞籍这个名字与庞太师的名字音同字不同,很多观众就会把庞籍误认为是庞太师。但是我们通过史料对庞籍了解,他的一生履历不仅与庞太师毫不沾边,而且还是北宋的一朝名臣。

庞籍出生在官宦世家,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。27岁中进士及第后开始为官,在湖北黄冈任职司理参军。

并且通过优秀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领导的赏识,他的推荐人还赞扬他有宰相之气。后来果然通过突出的工作能力步步高升。

他在为官期间刚正不阿,被人们誉为“天子御史”,面对强权更是毫不怯懦。比如曾经垂帘听政的张太后,在去世之时想把权力交给张贵妃。

庞籍于是不顾风险极力反对,向宋仁宗讲明了后宫干政的弊端。他的这种勇气让人非常敬佩。而且他还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官员,曾与范仲淹等人并肩对抗过西夏,收复了许多被外敌占领的土地。

同时还提拔了两位非常有名的人物,一位是堪称北宋第一名将的狄青,另一位则是主编《资治通鉴》的司马光。所以庞籍与庞太师的奸臣形象完全不符。

但是也有这样一个问题,小说的作者为何要给一个奸臣取名庞籍?为何不能叫王瑾、陈瑾又或者是李吉,偏偏要与一朝名臣同音同气?想必谁都不会相信其中没有任何关联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