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其他小说 > 快穿之混低保日常 > 第221章 第四个古代世界(31)

第221章 第四个古代世界(31)(1/2)

目录

燕家虽然如今感情淡了,但之前的感情做不了假,大哥、二哥他们也依旧对小妹爱护有加,只是小辈远了些。

燕飒茗继承了原主记忆,自然也继承了原主对家人的这份情义,依旧是不允许任何人欺辱燕家。

小皇后这样才是人之常情,昭明帝也认可,人活在世,就有三情六欲,圣人也不是无情无义之人。

燕家,小皇后在一日,就有燕家一日辉煌,小事上,昭明帝都可以轻拿轻放。

又去了一趟西北,小皇后心里去了一件事,昭明帝与燕飒茗两人,在朝堂之上配合更加默契。

两人就是活脱脱的雌雄双煞,帝后双煞,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,反而是河清海晏,一片太平盛世的模样。

至于被父皇和母后当成不用休息的驴拉磨的皇子皇女,还有总会收到被阉惊喜的大臣,这不是重点,想必他们也是乐在其中。

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,燕飒茗和昭明帝都是欣慰于皇子皇女们勤奋有加,也满意于大臣们的懂眼色会干事。

到此时,太子是彻底放弃了,他才年近五十,已经垂垂老矣,平日上朝也要嘴含参片,否则怕会倒在宣政殿上。

父皇几十年如一日,依旧是龙精虎跃,还能上马拉弓射箭。

父子二人相比,张明帝让出一手,还能打三个太子,可见他向小皇后偷师的成功。

不仅是养生学问上的,还有用人用材之上的,太子就有些许寿命,因为国事繁忙,转嫁到了昭明帝这。

“太子妃,不若孤今日就向父皇请辞太子之位!”

这话太子总说,太子妃之前不应,现在看闺女长大,不需要父亲在前遮风挡雨,就应下。

太子一向很疼闺女,做了这四十多年太子,乏味的很,想必是愿意为闺女退位让贤。

“夫君若是有意,那就去吧,正好本宫也有事与父皇母后相商。”

太子妃不知何时背着他与父皇母后有了秘密,这事太子一直都弄不清。

多年的政治敏锐告诉太子,这里面的秘密,他把握不住,既不敢问父皇母后,也不敢问太子妃。

太子只默默压住自己的好奇心,不敢多问,因为父皇母后对太子妃的看重,每次来后院,腿不自觉的就走到太子妃这。

久而久之,太子也像父皇那样,就爱待在太子妃院中,对于后院中女子,只为了生孩子一事。

“那便走吧!”

太子妃说的,太子就算觉得不对,也会听上一句,听到这句,两人说走就走。

太子妃一向是最懂规矩的,太子妃仪仗在后,太子仪仗在前,一前一后,去了母后的凤仪殿。

从太子府邸进了皇宫,远远看到中宫就落下轿子,步行过了凤翊卫守护的中宫门,再走上小一刻钟就到了。

“太子和太子妃鲜少一同来本宫处,此次前来是有何事?”

太子妃来凤仪殿来的勤,是因为燕飒茗将协理六宫之权给了太子妃,同时,还有一些燕飒茗揽过来的政事,不打紧的,也都交给太子妃了。

太子来的勤,是官家总在皇后凤仪殿处,凡是脏活累活,昭明帝都会想到太子,太子须向父皇禀告政事。

不只是太子和太子妃,燕飒茗的凤仪殿和未央殿,就是另一个宣政殿和紫宸殿。

大量的皇子皇女和新一代的皇孙,已经能够维持朝堂的基本运转,燕飒茗的凤仪殿,成了真正的权力中心。

“本宫过来,是找母后商议太孙之事!夫君则是想请辞太子之位。”

太子妃与父皇母后一直是说的直接,她摸清了母后性子,又知道父皇在这些事上一向是依母后的,才会如此直接。

快言快语,不耽搁母后时间,也别让因为话说的繁琐不利落惹得母后烦恼。

“太子妃,慎言!慎言!”

太子已经惊出一身冷汗,太子就是储君,一国之中有太子,百姓也会觉得有希望,可不能说的如此随意。

“二皇儿何必拦着,二皇妃有话便说,立太孙之事,本宫与官家还未想好,跳过太子直接立太孙,此事事关重大,还需再想想。”

说话间,从太子妃变成二皇妃的孔文君已经主动上前扶着母后,相携去了内室。

“母后!娘子!咱们先说请辞太子之位的事,我还在这呢。”

太子成了无人在意的那个他,母后那话说的太快,他还未听明白,想留母后再与他详说。

“此事本宫应下了,高公公,你去与官家说一声,太子近些年来有功,可别因此是寒了太子之心,多年功劳也能换个爵位。

本宫认为,凭太子所做之事,可得一个伯爵之位,再给十皇孙一个伯爵之位,让他们父女双人双爵位。”

“儿臣多谢母后,也替十皇孙拜见母后,夫君,您先回府,我今日在母后这歇下。”

母后赐爵也没落下闺女,太子妃这个礼行的非常虔诚,踏入内室前,不忘嘱咐二皇子。

俩人脚步都没停,仿佛太子自请辞去太子之位这是一件小事,只留下宫女奴婢和太子相处一室。

“高公公,这是什么情况?还请高公公为孤,为我指点迷津。”

“二皇子是折煞奴婢了,奴婢一个阉人,怎么敢担当得起二皇子指点二字,只不过您如今没了烦恼,可以回府歇息了。”

太子嘴上说着要请辞太子之位已经说了十余年,脑中演练过无数次这个场景,不应该是这样的。

那应当是一个非常隆重的大朝会,最好是新春之后的第一个朝会,文武百官俱在。

若是他当着众人之面请辞太子之位,父皇怎么也该说上几句。

“荒唐!储君之位关乎国本,你当这是儿戏?!”

“你六岁随朕阅兵,十四岁代朕祭天,十八岁便开始协理朝政!这些年批阅的奏折摞起来比你还高,若连你都不行,这天下还有谁担得起?”

朝中老臣,也应该极力挽留,按照规矩,三辞之后,父皇含泪掩涕,母后也要下台来劝说,皇弟皇妹们,也有戏份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